歡迎關注深圳新龍誠科技有限公司!

關于(yú)加快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(de)實施意見(穗府辦〔2018〕2号)

發布時(shí)間:2018-04-03
各區人(rén)民政府,市政府各部門、各直屬機構:


爲(wéi / wèi)發揮我市國(guó)家生物産業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家醫藥出(chū)口基地(dì / de)的(de)疊加優勢,加快将以(yǐ)生物醫藥爲(wéi / wèi)核心的(de)生物産業培育成爲(wéi / wèi)新的(de)支柱産業,根據《廣州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三年行動計劃(2016—2018年)》《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第十三個(gè)五年發展規劃》和(hé / huò)《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》等有關文件精神,經市人(rén)民政府同意,現提出(chū)如下實施意見。

一(yī / yì /yí)、發展基礎

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市生物産業本文所稱生物産業爲(wéi / wèi)《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第十三個(gè)五年發展規劃》中生物與健康産業,範圍包括生物醫藥、生物醫學工程、生物農業、生物制造、高端健康服務等領域;本文所稱生物醫藥産業爲(wéi / wèi)廣義概念,範圍包括生物醫藥、生物醫學工程、高端健康服務等領域。年均增長率超過14%,形成了(le/liǎo)千億級産業集群。其中工業部分的(de)總産值和(hé / huò)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1500億元,居于(yú)工業各行業前列。以(yǐ)科學城、生物島爲(wéi / wèi)核心,健康醫療中心、國(guó)際健康産業城、國(guó)際醫藥港等特色園區協調發展,打造廣州國(guó)家生物産業基地(dì / de)布局。形成以(yǐ)化學藥、現代中藥和(hé / huò)醫療器械爲(wéi / wèi)主體,具備幹細胞與再生醫學、體外診斷産品及檢驗服務、海洋生物等特色優勢,培育生物制藥、生物醫用材料、精準醫療等領域潛力的(de)産業體系。全市共有生物領域國(guó)家級工程中心(實驗室)12家、專業孵化器13個(gè),各級重點實驗室158家、工程技術中心128家、企業技術中心51家,形成了(le/liǎo)較完整的(de)技術研究和(hé / huò)創新體系。圍繞生物醫藥重點領域吸引和(hé / huò)培養了(le/liǎo)5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、12名兩院院士、50名“千人(rén)計劃”專家、20名“萬人(rén)計劃”專家。89個(gè)新藥獲批開展臨床研究,19個(gè)新藥取得生産批件。

同時(shí),我市生物醫藥産業面臨着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少,高端創新主體數量不(bù)多、規模不(bù)大(dà),行業龍頭企業數量少,集群優勢未能充分發揮,有利于(yú)新技術和(hé / huò)新産品進入市場的(de)政策法規體系不(bù)健全,支持創新創業的(de)投融資等政策機制不(bù)完善等問題。爲(wéi / wèi)滿足經濟發展新舊動力加快轉換、結構加快升級的(de)需求,迫切需要(yào / yāo)創新發展思路,加強統籌規劃和(hé / huò)政策扶持,将生物醫藥産業加快發展壯大(dà)爲(wéi / wèi)新興支柱産業。

二、總體要(yào / yāo)求

(一(yī / yì /yí))發展思路。

以(yǐ)開放促改革、以(yǐ)改革促創新,使創新成爲(wéi / wèi)發展的(de)第一(yī / yì /yí)動力,以(yǐ)生物醫藥産業向價值鏈、創新鏈高端發展爲(wéi / wèi)主線,以(yǐ)深化體制機制改革、優化政府服務、創新管理方式爲(wéi / wèi)抓手,在(zài)産業鏈各環節推動理念變革、機制完善和(hé / huò)能力提升,開放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(yào / yāo)素,助推高成長企業跨越發展,引導大(dà)企業創新提質,将我市建設成爲(wéi / wèi)我國(guó)重要(yào / yāo)的(de)生物醫藥創新強市和(hé / huò)具有全球影響力的(de)生物醫療健康産業重鎮。

(二)發展目标。

到(dào)2020年,力争實現以(yǐ)下目标:

産業規模持續壯大(dà)。生物産業規模本文所稱産業規模主要(yào / yāo)包括生物産業中工業總産值和(hé / huò)服務業增加值(不(bù)重複)。實現4000億元,增加值達1000億元。其中生物醫藥制造業産值實現800億元,成爲(wéi / wèi)帶動産業轉型升級、引領綠色發展、實現高端就(jiù)業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支撐。

産業集聚效應突顯。推動産業集聚集成集約發展,引導優勢企業因地(dì / de)制宜,建設大(dà)型醫藥生産加工基地(dì / de)、高水平醫療器械産業化基地(dì / de)、國(guó)際化醫療服務基地(dì / de)等生物産業園區,形成10個(gè)特色鮮明、管理創新、高端要(yào / yāo)素豐富、産業鏈條完善的(de)集聚區。

打造品牌企業和(hé / huò)知名産品。培育1家營業收入千億級、具有國(guó)際影響力和(hé / huò)品牌美譽度的(de)龍頭企業,3—5家百億以(yǐ)上(shàng)的(de)行業領軍企業,15—20個(gè)知名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品牌和(hé / huò)商标;吸引1—2家世界500強企業、1—3家國(guó)際知名合同研發機構(CRO)在(zài)我市設立中國(guó)總部和(hé / huò)研發生産基地(dì / de);集聚30—50名産業領軍人(rén)才;培育10個(gè)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(de)重大(dà)産品、30個(gè)年銷售5—10億元的(de)拳頭産品、100個(gè)年銷售額1—5億元的(de)創新産品。

創新能力和(hé / huò)競争力增強。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增加,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(dào)45%以(yǐ)上(shàng)。完善協同創新體系,在(zài)優勢領域建設國(guó)家級産業創新中心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家重點實驗室。加快建設産業中試平台、安全評價中心、臨床研究醫院等産業公共服務平台。創新研發20個(gè)新藥,完成100個(gè)仿制藥的(de)質量和(hé / huò)療效一(yī / yì /yí)緻性評價,研發上(shàng)市二類、三類醫療器械産品200個(gè)。

三、十大(dà)重點工程

(一(yī / yì /yí))實施生物醫藥産業化工程。

生物制藥。重點推進預防重大(dà)傳染病、惡性腫瘤、心血管疾病等新型疫苗研發和(hé / huò)産業化。加快發展用于(yú)重大(dà)疾病治療的(de)專利到(dào)期單克隆抗體藥物。大(dà)力開發針對重大(dà)疾病和(hé / huò)多發性疾病治療的(de)重組蛋白和(hé / huò)多肽類藥物。推廣應用生物芯片、生物技術加工天然藥物,鼓勵基于(yú)新靶點、新結構、新功能的(de)抗體、T細胞受體、蛋白、多肽、核酸、幹細胞、免疫細胞治療等新生物技術發展。支持海洋生物疫苗及源于(yú)南海海洋生物、微生物、植物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腫瘤、抗氧化、抗骨關節病、降血糖、減肥及心腦血管、神經系統等高效海洋生物創新藥物。到(dào)2020年底,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)

化學藥。圍繞臨床用量大(dà)、銷售額居前列的(de)即将到(dào)期專利藥物,重點發展品牌通用名藥的(de)仿制藥。針對心腦血管疾病、代謝性疾病、病毒性肝炎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惡性腫瘤等重大(dà)疾病、多發性疾病和(hé / huò)兒童用藥,實施抗腫瘤類、心血管類、抗過敏類等創新藥物的(de)研發和(hé / huò)産業化。積極發展緩釋、控釋、透皮吸收、粘膜給藥、吸入制劑等新型制劑技術和(hé / huò)新型輔料。到(dào)2020年底,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0億元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)

現代中藥。支持建設符合國(guó)際規範和(hé / huò)中藥特色的(de)現代中藥質量控制及檢測體系。針對腫瘤、心血管等重大(dà)疾病,重點發展中成藥大(dà)品種進行二次開發(含精準劑量)、工藝優化及質量标準提升。推廣以(yǐ)南藥爲(wéi / wèi)主的(de)中藥有效成分的(de)提取、純化、質量控制新技術,加快新型中藥飲片、中藥劑型改造等新技術開發和(hé / huò)應用。開展臨床急需的(de)兒童用藥、老年病用藥及療效确切的(de)中成藥優化改造。到(dào)2020年底,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)

(二)實施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工程。

加快體外診斷産品、高端醫用耗材和(hé / huò)先進醫療設備等産業研發。加快前沿技術創新,帶動現有裝備升級。加強産業應用示範,推動廣州醫療器械行業快速發展。到(dào)2020年底,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0億元。

體外診斷産品。重點發展針對肝炎、艾滋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呼吸道(dào)疾病、消化道(dào)疾病、腫瘤、遺傳疾病等疾病及優生優育方面的(de)生化診斷、免疫診斷、分子(zǐ)診斷、床旁診斷(POCT)試劑和(hé / huò)儀器、細胞免疫治療伴随診斷儀器、基因測序、生物芯片等前沿領域技術産品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)

高端醫用耗材。支持運用生物3D打印技術、細胞治療技術、血液淨化技術及生物材料技術,開發組織修複産品及再生型人(rén)工器官。發展面向眼科、燒傷整形科、神經外科、婦科、泌尿科等方面的(de)組織修複與可再生材料,以(yǐ)及骨科植入材料、人(rén)工器官、血液淨化專用耗材等前沿領域技術産品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)

先進醫療設備。加快發展醫學影像設備、先進放射治療設備、醫用機器人(rén)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和(hé / huò)光子(zǐ)、質子(zǐ)、重離子(zǐ)等高端治療裝置。發展高品質醫學影像、先進治療、精準化檢測設備等臨床主要(yào / yāo)診療醫學裝備。支持數字化診療設備、家用醫療物聯網設備、移動醫療互聯網終端的(de)研發與生産。鼓勵醫學專用網絡環境下的(de)軟件開發,健康監護産品、康複設備研發與生産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)

(三)實施新業态搶先領跑工程。

把握前沿,聚焦高端,圍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、精準醫療、基因檢測、高端醫療等新興領域的(de)集成創新和(hé / huò)原始創新,實現一(yī / yì /yí)批關鍵和(hé / huò)核心技術突破,搶占國(guó)際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(de)制高點。到(dào)2020年底,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0億元。

幹細胞與再生醫學。開展區域細胞制備中心、細胞存儲中心建設試點,鼓勵醫療生物資源收集與儲存的(de)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開放,推動幹細胞制品标準化建設,重點發展标準化流程、規模化生産、中心性供應、統一(yī / yì /yí)化監管的(de)新型幹細胞産業發展模式。以(yǐ)幹細胞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、糖尿病、神經系統疾病作爲(wéi / wèi)突破口,研發新型治療性幹細胞技術與制品在(zài)重大(dà)難治性疾病中的(de)應用。推廣應用新型生物材料、組織器官三維構建、3D打印以(yǐ)及其他(tā)前沿生物學研究手段等創新技術,研發新型産品與裝備,開展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的(de)規範性臨床轉化研究。構建涵蓋上(shàng)遊幹細胞存儲,中遊幹細胞産品研發以(yǐ)及藥物篩選,下遊幹細胞的(de)臨床轉化三個(gè)環節的(de)全鏈條産業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)

精準醫療。大(dà)力支持建立針對提高腫瘤微創消融治療有效性、可控性和(hé / huò)安全性的(de)精準治療體系的(de)研發和(hé / huò)應用。推動基于(yú)基因組學、蛋白質組學、代謝組學、轉錄組學、免疫組學等癌證組學類技術,建立适用于(yú)中國(guó)人(rén)的(de)惡性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(de)靶點庫,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(de)基于(yú)腫瘤特異性靶點的(de)精準細胞免疫治療新技術并開展臨床轉化研究。支持包括基因修飾的(de)T細胞和(hé / huò)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聯合分子(zǐ)靶向藥物治療晚期腫瘤的(de)臨床增效方案研究及應用。發展基于(yú)3D生物打印技術體外打印心肺組織和(hé / huò)瓣膜的(de)研究,以(yǐ)及利用組織工程技術優化人(rén)工心肺組織和(hé / huò)瓣膜的(de)生物相容性、可生長性、機械柔韌性以(yǐ)及耐用性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實現臨床驗證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)

基因檢測。支持和(hé / huò)鼓勵市内生物企業、第三方醫學檢驗所與醫院設立高通量基因測序聯合實驗室,開展個(gè)體化精準醫學檢測試點,圍繞出(chū)生缺陷産前篩查和(hé / huò)診斷、常見遺傳病篩查和(hé / huò)診斷、腫瘤個(gè)體化預防和(hé / huò)精準診療、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(de)靶向用藥、傳染性疾病防控等關鍵領域,開展基因檢測應用服務。重點開展對各種單基因遺傳病、多基因遺傳病和(hé / huò)染色體病進行篩查、診斷,對腫瘤、心腦血管疾病、病原微生物進行鑒定,對個(gè)體化用藥檢測等個(gè)體化診斷指導和(hé / huò)評價,對疾病進行超早期預警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)

高端醫療。大(dà)力發展醫學檢驗、衛生檢測、病理診斷、醫學研發、醫學影像判讀、臨床數據分析等第三方醫學檢驗。支持發展滿足差異化醫療需求的(de)中高端社會辦醫療機構,加強腫瘤、口腔、康複、醫學美容等特色專科醫院或綜合性醫院專科建設。支持發展電子(zǐ)健康檔案、健康信息動态管理等健康信息服務,積極發展遠程診斷、移動醫療等新業态,提升醫療服務水平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)

(四)實施基地(dì / de)集聚提升工程。

加速釋放廣州科學城、中新廣州知識城、廣州國(guó)際生物島等引領發展型基地(dì / de)的(de)輻射帶動作用;積極促進廣州健康醫療中心産業基地(dì / de)、廣東冠昊生命與健康産業園等潛力追趕型基地(dì / de)的(de)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升發展;大(dà)力推動廣州白雲生物醫藥産業基地(dì / de)、廣州大(dà)學城健康産業産學研孵化基地(dì / de)、荔灣醫藥健康産業基地(dì / de)等重點支持型基地(dì / de)加快建設,營造良好産業生态環境,引進一(yī / yì /yí)批有全球影響力的(de)優質企業和(hé / huò)戰略性項目。

廣州科學城,位于(yú)廣州開發區中部,神舟路以(yǐ)東,開創大(dà)道(dào)、科豐路以(yǐ)西,廣深高速公路以(yǐ)北地(dì / de)區,規劃用地(dì / de)面積3747萬平方米。以(yǐ)“高端發展,創新發展,輻射帶動”爲(wéi / wèi)導向,突出(chū)創新創業生态建設,聚集了(le/liǎo)香雪制藥、中一(yī / yì /yí)藥業、達安基因、永順生物、陽普醫療等衆多生物産業龍頭企業和(hé / huò)百奧泰、銘康、邁普、銳博、康盛等一(yī / yì /yí)批生物技術創新企業。着力提升高技術産業、研發機構、高端人(rén)才密集度,擴大(dà)對外輻射帶動影響力,把科學城建設成爲(wéi / wèi)區域性科技創新創業中心。到(dào)2020年,基地(dì / de)生物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400億元。(牽頭單位:廣州開發區管委會)

中新廣州知識城,位于(yú)廣州開發區東部,規劃面積12300萬平方米,起步區1000萬平方米,可開發建設用地(dì / de)約6000萬平方米。堅持中新全方位合作的(de)主旋律,積極融入國(guó)家發展戰略和(hé / huò)省市發展新戰略格局,開放式集聚高端創新資源,積極引進GE生物科技園、百濟神州生物制藥等重大(dà)生物制藥産業創新樞紐項目,加快開發建設進度,打造全市建設國(guó)際科技創新樞紐的(de)核心組團。到(dào)2020年,基地(dì / de)生物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400億元。(牽頭單位:廣州開發區管委會)

廣州國(guó)際生物島,地(dì / de)處海珠區東側珠江後航道(dào)侖頭水道(dào)和(hé / huò)官洲水道(dào)之(zhī)間,規劃面積183萬平方米,南面廣州大(dà)學城,北望廣州國(guó)際會展中心和(hé / huò)珠江新城,西臨萬畝果園,東接黃埔軍校。島内入駐了(le/liǎo)金域檢測、賽萊拉、廣州互聯網醫院等150多家生物企業,投資總額超過46億元,已逐步形成了(le/liǎo)集生物新藥、醫療器械、幹細胞、基因測序、精準醫療臨床轉化及醫學檢驗檢測等生物醫藥産業鏈條。通過舉辦官洲國(guó)際生物論壇、國(guó)際(廣州)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産業化大(dà)會等國(guó)際性生物産業會議,引進國(guó)内外生物醫藥高端人(rén)才與項目,加快生物島國(guó)際化步伐,努力打造成廣州生物産業發展的(de)創新高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精品園區。到(dào)2020年,基地(dì / de)生物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150億元。(牽頭單位:廣州開發區管委會)

廣州健康醫療中心産業基地(dì / de),位于(yú)越秀區中心,規劃範圍是(shì)東濠湧以(yǐ)東、白雲山以(yǐ)南、内環路以(yǐ)西、東華東路以(yǐ)北,用地(dì / de)面積約1000萬平方米。集聚了(le/liǎo)以(yǐ)省藥品交易中心、華潤廣東醫藥、國(guó)藥廣東省醫療器械爲(wéi / wèi)代表的(de)一(yī / yì /yí)批醫藥流通、醫療器械龍頭企業。積極推動醫學科技創新平台建設,依托區内醫學院校、醫學科學研究院(所、中心)、醫療衛生機構和(hé / huò)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力量,加快推進醫學科技創新平台、藥物檢測機構和(hé / huò)高水平創新藥械研發基地(dì / de)建設。重點支持和(hé / huò)鼓勵有條件的(de)醫療機構、龍頭企業圍繞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,合作共建創新成果轉化的(de)平台。重點發展精準醫療、生物醫藥、醫藥流通業、智慧醫療等領域,完善醫藥配套服務,打造健康醫療産業集群區延伸醫療服務産業鏈。到(dào)2020年,基地(dì / de)生物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600億元。(牽頭單位:黃花崗科技園管委會)

廣州白雲生物醫藥健康産業基地(dì / de),位于(yú)白雲區廣州國(guó)際健康産業城内,規劃總面積543萬平方米,東至京珠高速,南至天城莊路,西、北至新廣從公路。重點發展中成藥、創新藥物和(hé / huò)醫療器械的(de)研發生産,以(yǐ)及醫藥展貿和(hé / huò)相關配套服務。基地(dì / de)内已集聚了(le/liǎo)白雲山何濟公制藥廠、白雲山明興制藥、白雲山和(hé / huò)記黃埔、廣州醫藥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,積極推動落實在(zài)建的(de)醫藥項目,加快安排進入基地(dì / de)的(de)醫藥企業實施計劃,打造醫藥健康産業鏈。到(dào)2020年,基地(dì / de)生物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50億元。(牽頭單位:廣州國(guó)際健康産業城管委會)

廣州大(dà)學城健康産業産學研孵化基地(dì / de),位于(yú)廣州大(dà)學城廣東藥科大(dà)學,共16000平方米。截至2016年12月,累計進駐企業143家,總投資約33億元,現有在(zài)孵企業87家。基地(dì / de)集合生物醫藥、醫療器械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、免疫治療、精準醫學、大(dà)數據醫藥信息挖掘等領域的(de)研産銷合作。到(dào)2020年,基地(dì / de)孵化生物醫藥企業超過200家。(牽頭單位:番禺區政府)

荔灣醫藥健康産業基地(dì / de),包括荔灣東沙醫藥健康總部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大(dà)坦沙國(guó)際健康生态島。荔灣東沙醫藥健康總部基地(dì / de)位于(yú)荔灣區東沙街,占地(dì / de)面積73萬平方米,規劃建築面積150萬平方米,招商引進全省、全國(guó)乃至全球的(de)重點醫藥健康産業企業落戶。荔灣大(dà)坦沙國(guó)際健康生态島,面積355平方公裏,以(yǐ)廣州呼吸中心、國(guó)際高端醫療機構開展的(de)醫療服務爲(wéi / wèi)核心,帶動智慧醫療、康複醫療、第三方醫學檢驗等産業發展,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(de)國(guó)際醫療健康服務發展高地(dì / de)。到(dào)2020年,基地(dì / de)生物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600億元。(牽頭單位:荔灣區政府)

明珠工業園生物醫藥健康産業基地(dì / de),位于(yú)從化區明珠工業園内,規劃總面積428萬平方米,東、北至街人(rén)公路,南至創業大(dà)道(dào),西至明珠大(dà)道(dào)。重點發展醫藥制劑、保健食品、功能食品、藥妝、醫療器械、健康設備等大(dà)健康産業,積極推動廣州國(guó)際醫藥港醫藥生産基地(dì / de)、現代中藥産業園等重大(dà)項目以(yǐ)及國(guó)家中藥物流交易中心、省中醫藥科學院從化分院、中山大(dà)學藥學院産學研基地(dì / de)等技術平台和(hé / huò)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建設,打造持續創新能力的(de)生物醫藥健康專業園、生态特色園。到(dào)2020年,基地(dì / de)生物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實現100億元。(牽頭單位:從化區政府)

(五)實施創新平台建設工程。

構建産學研協同創新模式,形成優勢互補、利益共享、風險共擔的(de)機制,釋放人(rén)才、智力、技術等創新要(yào / yāo)素活力,加快本地(dì / de)高層次教育與高端醫療資源有效整合。集中優勢資源力量,推動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建成重大(dà)科技基礎設施、技術創新中心和(hé / huò)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台,全力創建再生醫學與健康國(guó)家實驗室。支持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、華南生物醫藥研究院、北大(dà)冠昊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緊貼市場需求與國(guó)内外高校、科研機構、醫療機構、企業合作,形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引領性、突破性、颠覆性的(de)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成果。支持以(yǐ)企業爲(wéi / wèi)主體,與高校、醫療機構等建立聯合實驗室,共同建立産學研緊密結合的(de)公共研發服務機構和(hé / huò)共性技術平台。建設1—2個(gè)集醫、教、研、産于(yú)一(yī / yì /yí)體的(de)國(guó)家級重點醫學研究平台和(hé / huò)臨床醫學研究中心,形成醫療衛生高地(dì / de)。(牽頭單位:市科技創新委,配合單位:市教育局、衛生計生委、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)

深化粵港澳大(dà)灣區創新協作,聯合香港大(dà)學生物醫藥技術國(guó)家重點實驗室、香港中文大(dà)學醫學院等國(guó)際領先創新主體,構建長期穩定的(de)協同創新網絡,高水平布局科技前沿和(hé / huò)交叉學科平台,共建穗港生物科研成果轉化基地(dì / de)。以(yǐ)經濟社會重大(dà)需求爲(wéi / wèi)導向,推動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國(guó)家工程實驗室、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國(guó)家工程中心、臨床醫學分子(zǐ)診斷國(guó)家地(dì / de)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優化整合創新資源,打造緊密合作的(de)創新生态系統。圍繞蛋白類生物藥、高端醫學診療設備、基因檢測、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等重點領域,建設2—3家省新興産業創新中心,力争1—2家成爲(wéi / wèi)國(guó)家産業創新中心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家制造業創新中心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,配合單位:市科技創新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)

積極争取健康醫療大(dà)數據中心及産業園建設國(guó)家試點工程落戶我市,加速健康醫療業務與大(dà)數據、雲計算、人(rén)工智能等新一(yī / yì /yí)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及集成創新。支持第三方服務平台建設,鼓勵企業将研發和(hé / huò)生産委托外包,發展符合國(guó)際标準的(de)轉化醫學、合同研發(CRO)、合同生産(CMO)、第三方檢測、健康管理等服務。(牽頭單位:市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衛生計生委,配合單位:市科技創新委、人(rén)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、食品藥品監管局、發展改革委)

(六)實施名企名品培育工程。

支持龍頭企業與醫藥集團發展。集中資金、土地(dì / de)、人(rén)才、政府開放數據、市場等優勢資源,在(zài)創新藥物、血液淨化器械、體外診斷試劑、植入性醫療器械等各個(gè)細分産品領域支持1—2家龍頭企業發展,提升龍頭企業行業影響力與集聚力。深化市屬國(guó)有醫藥企業改革發展,加快資源整合和(hé / huò)産品結構調整,鼓勵企業收購、兼并、重組上(shàng)下遊的(de)産業及其他(tā)健康養老服務企業,形成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的(de)企業集團,提高産業規範化、規模化、集約化發展水平。支持有條件企業收購兼并境内外領先企業或研發機構,支持有條件的(de)企業建立海外研發基地(dì / de),加速科技資源集聚,提升企業發展實力。(牽頭單位:市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國(guó)資委,配合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科技創新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、國(guó)土規劃委、商務委、人(rén)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、衛生計生委)

聚焦一(yī / yì /yí)批生物特色技術鮮明、機制靈活創新的(de)高新技術企業和(hé / huò)科技小巨人(rén),開發具有重大(dà)臨床價值的(de)創新藥物和(hé / huò)生物新産品,創造高價值專利,提升核心競争力,迅速做大(dà)規模。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創新創業服務鏈條,爲(wéi / wèi)藥品、醫療器械、種業、生物能源等生物産品提供檢測、評價、認證、專利代理、專利布局、專利導航、專利維權等服務,鼓勵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加強與合同研發、委托制造企業合作,加快産品上(shàng)市進度。(牽頭單位:市科技創新委、知識産權局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,配合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、衛生計生委)

引導企業提高創新質量,培育重大(dà)産品,發展中藥新藥、以(yǐ)中藥爲(wéi / wèi)基源的(de)功能性食品、保健品、化妝品和(hé / huò)農用、獸用等高附加值新産品,以(yǐ)幹細胞爲(wéi / wèi)基源的(de)功能性化妝品和(hé / huò)以(yǐ)智能機器人(rén)爲(wéi / wèi)特征的(de)醫療器械。支持我市符合條件的(de)高端醫療裝備納入首台(套)重大(dà)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範圍。培育一(yī / yì /yí)批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(de)重大(dà)産品、年銷售5—10億元的(de)拳頭産品和(hé / huò)年銷售額1—5億元的(de)創新産品。(牽頭單位:市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,配合單位:市科技創新委、财政局)

(七)實施重大(dà)項目建設工程。

發揮重大(dà)建設項目的(de)引領帶動作用,着力在(zài)生物醫藥、高端醫療設備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、精準醫療、基因檢查等領域開展一(yī / yì /yí)批重點項目建設。實施一(yī / yì /yí)批産業集聚提升工程和(hé / huò)産業創新平台工程項目建設,推進一(yī / yì /yí)批與以(yǐ)色列、英國(guó)、德國(guó)、古巴等國(guó)際合作項目建設。到(dào)2020年,力争實現新增投資500億元。落實項目業主責任,形成一(yī / yì /yí)級抓一(yī / yì /yí)級、層層抓落實的(de)項目推進機制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升用地(dì / de)規劃、建設管理、供水供氣等政府服務效能,加大(dà)項目征地(dì / de)拆遷、規劃編制、調整等要(yào / yāo)素保障力度,促進項目落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實施,确保項目早投産、早見效。(牽頭單位:各區政府,配合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國(guó)土規劃委、财政局、科技創新委)

(八)實施人(rén)才開放創新工程。

突出(chū)“高精尖缺”導向,集中力量培養、引進生物産業研發、管理、技能、銷售等方面的(de)優秀人(rén)才和(hé / huò)團隊。通過羊城創新創業領軍人(rén)才計劃、廣州市産業領軍人(rén)才獎勵制度等項目,對高層次人(rén)才和(hé / huò)創業領軍團隊給予資助,并按照貢獻程度給予補貼。實施人(rén)才綠卡制度,對在(zài)我市工作、創業的(de)非本市戶籍國(guó)内外産業領軍人(rén)才,在(zài)購房、購車、子(zǐ)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市民待遇,提供簽證居留和(hé / huò)通關便利。對于(yú)符合條件的(de)事業單位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和(hé / huò)職業院校,加快完善與企業間的(de)科技人(rén)才聯合聘用、兼職兼薪、離崗創業等機制。實施科研人(rén)員在(zài)企、事業單位之(zhī)間流動時(shí)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。(牽頭單位:市委組織部;配合單位:市人(rén)力資源和(hé / huò)社會保障局、科技創新委、财政局、教育局、公安局,黃埔海關,廣州海關)

(九)實施國(guó)際化引資引技引智工程。

建立市與區、政府與企業的(de)招商聯動機制,組建高水平、國(guó)際化的(de)招商團隊,将生物産業作爲(wéi / wèi)重點,引進國(guó)内外生物醫藥巨頭和(hé / huò)拳頭産品,吸引帶動作用強、科技含量和(hé / huò)附加值高的(de)總部、樞紐型龍頭企業及科技創新項目。推進以(yǐ)商招商、産業集群招商、中介機構招商等市場化招商模式,加強與外國(guó)(地(dì / de)區)駐穗商協會,德勤、普華永道(dào)、波士頓咨詢、埃森哲等國(guó)際知名企業咨詢機構合作,借助“外腦”資源開展招商。(牽頭單位:市商務委、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,配合單位:各區政府、市衛生計生委)

搭建中國(guó)生物産業大(dà)會、官洲國(guó)際生物論壇、中國(guó)海外人(rén)才交流大(dà)會、“小蠻腰”科技大(dà)會等高規格、高層次、專業影響力大(dà)的(de)推介平台,鼓勵本市企業參與主導各類生物産業會議,吸引行業高端人(rén)才集聚,實現智力資源共享,提升廣州生物産業在(zài)全球網絡體系中的(de)發展地(dì / de)位、城市形象和(hé / huò)國(guó)際影響力。依托世界經濟年會、中國(guó)發展高層論壇、博鳌亞洲論壇、廣州國(guó)際投資年會、達沃斯“廣州之(zhī)夜”等國(guó)際會議,舉辦專題招商活動,有針對性開展“靶向招商”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人(rén)力資源和(hé / huò)社會保障局、科技創新委、商務委,配合單位:市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廣州開發區管委會)

積極實施标準化戰略,在(zài)粵港澳大(dà)灣區創新協同戰略下,充分發揮港澳國(guó)際化優勢,通過香港“超級聯系人(rén)”,助推我市生物醫藥企業加強與國(guó)際技術标準體系對接,推動中國(guó)标準海外應用,成爲(wéi / wèi)世界标準。大(dà)力開展國(guó)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,積極推動中以(yǐ)、中英、中古等中外創新合作,在(zài)生物醫藥、醫療器械、智慧醫療、研發服務等領域加強産業技術合作和(hé / huò)引進。争取國(guó)家政策和(hé / huò)資金支持,與國(guó)(境)外機構合作共建産業技術轉移園區、孵化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創投基金。支持骨幹企業收購兼并境内外科技企業和(hé / huò)研發機構,支持有條件的(de)企業建立海外研發基地(dì / de),加速科技資源集聚,提升企業發展實力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市質監局、食品藥品監管局、科技創新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國(guó)資委,廣州開發區管委會)

(十)實施體制機制創新工程。

配合省加快落實将所有在(zài)穗公立醫療機構(包括中央、部隊、武警、省屬、市屬醫院)基本醫療服務項目目錄之(zhī)外的(de)新增項目、特需項目的(de)立項權下放給我市。新增醫療服務項目審核立項後由醫療機構自主制定試行價格,試行期最長不(bù)超過兩年,特需項目實行市場調節價。争取省完善集中采購周期内上(shàng)市新藥的(de)增補及采購流程。對符合條件的(de)談判藥品納入醫保合規費用範圍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人(rén)力資源和(hé / huò)社會保障局、衛生計生委,配合單位:市食品藥品監管局、财政局)

積極幫助本市新藥和(hé / huò)創新醫療器械開展的(de)診療項目進入本地(dì / de)醫保目錄、基藥目錄,對符合國(guó)家、省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範圍、診療項目管理及規定的(de),在(zài)醫保支付政策上(shàng)予以(yǐ)适當支持。積極推動療效确切、安全的(de)創新藥、獨家生産藥進入我市GPO(藥品集中采購組織)平台。按照帶量集中采購要(yào / yāo)求,積極推動廣州地(dì / de)區公立醫院藥品(醫用耗材)統一(yī / yì /yí)組團、集中招标采購。鼓勵和(hé / huò)引導本地(dì / de)醫療衛生機構優先采購本市新藥、高值醫用耗材、檢驗檢測試劑和(hé / huò)大(dà)型醫療設備。(牽頭單位:市人(rén)力資源和(hé / huò)社會保障局、衛生計生委、發展改革委,配合單位:市食品藥品監管局)

出(chū)台我市開展仿制藥質量和(hé / huò)療效一(yī / yì /yí)緻性評價工作的(de)實施意見,對本市通過仿制藥一(yī / yì /yí)緻性評價的(de)品種,給予每品種200萬元的(de)資金支持。加快實施藥品上(shàng)市許可持有人(rén)制度試點,落實藥品上(shàng)市許可與生産許可分離管理模式,支持建設1個(gè)中藥(化學藥)、1個(gè)生物藥生産基地(dì / de),支持藥品上(shàng)市許可人(rén)持有的(de)品種在(zài)受托基地(dì / de)委托生産。積極配合國(guó)家、省開展我市創新藥物臨床試驗審批制度改革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,幫助企業縮短審批時(shí)間、降低成本。(牽頭單位:市食品藥品監管局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;配合單位:市衛生計生委、科技創新委、發展改革委、财政局,廣藥集團)

擴大(dà)生物材料出(chū)入境檢驗檢疫監督管理改革試點範圍,創新服務提升出(chū)入境監管效率、大(dà)幅縮短監管周期。打造以(yǐ)冷鏈物流、高效查驗、快速通關爲(wéi / wèi)核心,集咨詢培訓、前置性審批、通關服務、物流和(hé / huò)保稅倉儲、商貿集采等功能爲(wéi / wèi)一(yī / yì /yí)體的(de)生物材料快速通關綜合性公共服務平台。(牽頭單位:廣州開發區管委會;配合單位:廣州海關,市口岸辦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,廣州檢驗檢疫局)

四、保障機制

(一(yī / yì /yí))強化組織工作領導。

依托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,建立廣州市生物醫藥産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,由分管發展改革工作的(de)市領導牽頭,市發展改革委、科技創新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、财政局、人(rén)力資源和(hé / huò)社會保障局、環保局、金融局、國(guó)土規劃委、城市更新局等工作部門爲(wéi / wèi)成員單位,統籌和(hé / huò)督導生物醫藥産業政策落實,指導和(hé / huò)協調各區、各部門間工作開展。聯席會議日常工作由市發展改革委承擔。(牽頭單位:各成員單位)

(二)健全創新容錯機制。

各有關單位在(zài)職責範圍内積極創新支持方式,并加強政策協同。對于(yú)遵守國(guó)家法律法規,符合中央和(hé / huò)省市決策部署精神,履行完備決策程序的(de)創新活動,未能實現預期目标但創新團隊和(hé / huò)個(gè)人(rén)盡職進取,沒有侵害群衆利益、沒有爲(wéi / wèi)自己、利益關系人(rén)或其他(tā)組織謀取不(bù)正當利益的(de),不(bù)作負面評價,不(bù)作爲(wéi / wèi)影響業績考核的(de)因素。(牽頭單位:市紀委、監察委,市委組織部,市國(guó)資委、财政局、審計局)

(三)加大(dà)财政金融支持。

制定出(chū)台加快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(de)專項政策,完善市财政資金支持體系,集中向生物醫藥産業重點項目傾斜。落實研發投入後補助、研發機構建設補助、科技創新券、“小升規”獎勵等普惠性獎補政策,激勵中小生物企業加大(dà)研發投入。通過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、國(guó)内外專利申請資助、上(shàng)市挂牌補貼、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、低息貸款等,支持生物新産品研發、技術服務推廣和(hé / huò)生産基地(dì / de)建設。出(chū)資設立廣州生物醫藥産業投資基金,重點扶持即将進入臨床、已進入臨床或已拿到(dào)新藥批文的(de)新藥和(hé / huò)創新醫療器械項目,以(yǐ)及生物醫藥産業園區建設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财政局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科技創新委、衛生計生委、食品藥品監管局、金融局、知識産權局、國(guó)稅局、地(dì / de)稅局)

(四)完善行業支撐體系。

組建生物醫藥專家智庫,爲(wéi / wèi)産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。整合統計、科技、産業等部門力量,成立專門團隊,通過制定生物醫藥産業統計指标方法,逐步建立戰略性新興産業統計制度。支持組建産業聯盟和(hé / huò)産學研協同創新聯盟,引導集合全市生物産業鏈上(shàng)下遊的(de)龍頭企業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行業組織、投融資機構等産業資源和(hé / huò)創新資源,聚焦行業發展重大(dà)需求,通過政府引導和(hé / huò)社會化運作,推動市場資源有效對接、高效整合,以(yǐ)優勢互補、互惠互利、實現共赢爲(wéi / wèi)目标組成聯盟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委、統計局、科技創新委)

(五)建立督查機制。

市生物醫藥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對各區、各部門推進各項工作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。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,完善統計監測、績效評估、動态調整等機制。适時(shí)開展中期評估,對工作成效好的(de)區和(hé / huò)部門予以(yǐ)通報表揚,對工作落實不(bù)到(dào)位的(de)區和(hé / huò)部門督促整改,對目标任務進行必要(yào / yāo)調整。(牽頭單位:市生物醫藥産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)

廣州市人(rén)民政府辦公廳

2018年3月22日

廣州市人(rén)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8年3月27日印發

移動端浏覽官網
您是(shì)第加載中...位訪問者
京ICP證000000号 深圳新龍誠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Powered By Vancheer